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8-01-12浏览次数:2460

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定位与研究方向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为更好地促进广东商学院的学科建设并充分发挥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加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顺应当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于2008年底成立了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中心”本着“促进教学、打造团队、凝聚成果、服务社会”的宗旨,以该学科学术骨干为基础,紧密结合伦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注重培育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一个研究人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突出、研究成果创新性强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目前主要有经济伦理、生命伦理以及公共伦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在应用伦理学科学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该“中心”研究特色与优势突出,在应用伦理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经济伦理、生命伦理以及公共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确实对发挥我校专业特色,打造学术精品,在交叉学科等方面开发并扩大我校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具有实际意义。

.主要研究成果

­­1队伍成员出版的主要著作(含专著、译著、编著、教材等)

序号

著作名称

类 别

出版(发表)单位、时间

作者

1

公共伦理学

教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谭德礼

2

青年伦理学

专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谭德礼

3

素质德育论

专著

人民出版社,2008

刘苍劲

谭德礼等

4

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

专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杜建国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

专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江传月

谭德礼等

6

创新与和谐:党的价值理论与青年价值观

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江传月

谭德礼等

7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

专著

人民出版社,2012

谭德礼

江传月

刘苍劲

8

伦理学的生活智慧

专著

科学出版社,2016

江传月

谢华汉

谭德礼

9

他者的境域:列维纳斯伦理形而上学研究

专著

中国科学出版社,2014

黄瑜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谭德礼

江传月

谢华汉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专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谭德礼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刘苍劲

江传月

谭德礼

13

麦卡锡(George E. McCarthy):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理论与古典的古代 

译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邓先珍

14

《普通逻辑学》第三版

教材

科学出版社,2015.03

黄荟

15

《发展伦理的哲学基础研究》

专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06

黄荟

­­2队伍成员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情况

序号

论文题目

第一

作者

发表刊物

发表日期

1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  

谭德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88

2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经济人”的伦理精神培养

谭德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11

3

梁启超的合群观与公共伦理的培育   

谭德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5

4

关于国有企业反垄断的伦理与法律思考

谭德礼

《宁夏大学学报》

20077

5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理论   

谭德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5

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正思想的探讨

谭德礼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4

7

儒家荣辱思想及对健全人格的价值

谭德礼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3

8

荣辱观对幸福的意义

谭德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9

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伦理的养成机制

谭德礼

《贵州社会科学》

20069

10

当代大学生公共伦理精神的培养

谭德礼

《西北师大学报》

20056

11

论公共伦理修养的境界

谭德礼

《青海师大学报》   

20057

12

诚信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谭德礼

《浙江专修学院学报》   

20062

13

“发展”的伦理涵义解析.

黄荟

《现代哲学》

2008年第2

14

发展伦理的人类学视角解析

黄荟

《岭南学刊》

2008年第2

15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的当代遭遇及其“中间道路”

黄荟

《社科纵横》

20084月刊

16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的当代遭遇

黄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89月刊

17

发展伦理涵义的合理性质疑

黄荟

《黄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2

18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

黄瑜

《安徽大学学报》

2008年第3

19

孔子“直”道思想及其现代意蕴

黄瑜

《南昌大学学报》

2007年4

20

黑格尔死亡观的伦理意蕴

黄瑜

《青海社会科学》

2007年1

21

试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对主体的意义

黄瑜

《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6年2

22

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及其现代反思

黄瑜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6

23

儒家“和同”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瑜

《江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1

24

先秦同的思想探析

熊凯

《南昌大学学报》

2003年第3

25

主体的“退隐”与“澄明”

熊凯

《求实》

2006年第6

26

先秦儒学道德形而上的转进

熊凯

《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2

2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

王家芳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3月第一期

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学分析

王家芳

《福建论坛》

20057月第七期

29

人民利益辨证考

王家芳

《求实》

20056月第六期

30

新时期教师理想人格设计

王家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31

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工程要素、结构和功能分析

王家芳

《求实》

20065

3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素质教育的多维规定

王家芳

《科学•经济•社会》

20069153

33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

王家芳

《求实》

20076106

34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学分析

王家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4112

35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王家芳

《福建论坛》

20085155

36

高校预防型道德教育初探

陈汉来

《提高“两课”课程时效性与课程内容更新研究》

20048

37

加强学校预防型德育建设的思考

陈汉来

《中国成人教育》

20064

38

论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道德情感

陈汉来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

39

论大学生财富观的教育

陈汉来

《和田师范学校学报》

20064

40

论自由主义的困惑与出路

陈汉来

《文教资料》

20064

41

浅谈素质教育对大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陈汉来

《读写月报》

200611

42

网络环境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功能的思考

陈汉来

《社会工作》

20064

43

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转变

陈汉来

《职业时空》

20067

44

道德失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陈汉来

《山东社会科学》

200610

4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朱晓

《教育经济与管理》

20054月第23

46

论以人为本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朱晓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47

论“他”诚心现象

朱晓

《山东社会科学》

  

48

论以人为本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朱晓

《科技信息》

  

49

诚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杜建国

《商场现代化》

20067

50

提高“城中村”居民道德文化素质与构建和谐社会

杜建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12

51

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杜建国

21世纪教育》

2006710

52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杜建国

21世纪教育》

2006710

53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杜建国

《中国市场》

2007585

54

提高“城中村”居民道德和文化素质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杜建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612月第6

55

提高“城中村”居民道德和文化素质对策研究

杜建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76月第3

56

网络道德及建设

高清林

《科教文汇》

20066月下月刊

57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创新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高清林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58

论道德信念的构成

高清林

《科教文汇》

20086下旬刊

59

社会注意市场经济道德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苏盾

《科学.经济.社会》

20059月第3

60

中西方诚信观溯源及其比较

苏盾

《理论界》

200511月第11

61

西方国家政府在诚信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及启示

苏盾

《特区经济》

20064月第4

62

家族企业要转换信任机制

苏盾

《经营与管理》

20074月第4

63

和谐社会与商业诚信道德建设

苏盾

《江苏商论》

20076月第6

64

美国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演变   特点和启示

苏盾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1

6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江传月

《理论探索》

20073月第2

66

论全球伦理:几个前提问题

江传月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67

构建和谐校园视域中的学校德育

江传月

《教学与管理》

20085月第5

68

论价值冲突的协调

江传月

《南北桥》

20086月第9

6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割裂的表现及克服

江传月

《思想教育研究》

20081月第1

7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面临的背景及对策

江传月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2月第2

7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

何美金

21世纪教育》

20067

72

高校“生命教育”途径的探索

何美金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6

73

对廉政建设中“人民群众最有权力又最没权力”观点的解读

赵翠萍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4

74

廉政建设中群众监督的滞后性特征分析

赵翠萍

21世纪教育》

20067

75

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

赵翠萍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0761

76

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及其制度安排初探

赵翠萍

《求实》

20085月第5

77

  

凸显目的与关系:控制论对系统科学思想史的贡献

仇小敏

《学术论坛》

2008年第3

78

注重整体与关系:信息论对系统科学思想史的贡献

仇小敏

《求索》

2008年第3

79

解读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

仇小敏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3

80

论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陈素

《当代学术月刊》

20076

81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特征

陈素

《当代学术月刊》

20085155

82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代意义

陈素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6

83

和谐社会主义与查韦斯“21世纪社会主义”

冯骊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85

84

以人为本《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冯骊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61

85

浅析欧洲国家德育方法

费昭珣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86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段同艳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87

心理学中的两中文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段同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3

88

论蔡元培教育思想与政治思想之对立

陈娟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89

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展望

罗珊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90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式微与发展研究

罗珊

《理论月刊》

20076

91

我国职业道德传统与发展

罗珊

《思想教育研究》

200751

92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

杜奋根

《特区经济》

200631

93

马克思主义“剥削”观内涵探究

杜奋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5203

94

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

杜奋根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076

95

对死刑制度的理性思考

李爽

《船山学刊》

200711

96

公民社会视阈中的伦理道德养成机制

谭德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03

97

幸福能力提升的伦理意蕴

谭德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08

98

道德自觉自信与公民幸福感的提升

谭德礼

《道德与文明》

201305

99

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思考

谭德礼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研究》

201703

100

国内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黄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9年第3

101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

黄瑜

《高等教育探索》

2009

102

“人肉搜索”的道德哲学反思

黄瑜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年第11

103

由“隔绝”而“出离”——对列维纳斯“肉身性”主体观念的探讨

黄瑜

《南昌大学学报》

2010年1

104

他者的境域——“普世伦理”的另一种可能》

黄瑜

《道德与文明》

2010年4

105

当代女大学生堕胎现象的生死哲思——基于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黄瑜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年第11

106

生命教育的实践与展开——以“生死学与生命教育”课为例

黄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

107

“人际冷漠”的伦理困境——“道德认同”的现代性难题与应对

黄瑜

《道德与文明》

2013年第11

108

通向时间之途——列维纳斯“现在”观念探析

黄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

  

109

“道德认同”的现代困境及其应对

黄瑜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

110

论行善的道德风险及其界限

黄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6

111

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伦理意境

黄瑜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4

112

论尼采与马克思对虚无主义克服的起点与归属

邓先珍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第8

113

黑格尔与作为隐秘虚无主义的现代性

邓先珍

《现代哲学》

2011年第2

114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

邓先珍

《现代哲学》

2011年第2

115

威廉姆斯论伦理客观性

邓先珍

《江汉论坛》

2014年第1

116

试论马克思对启蒙思想和进程的推进

邓先珍

《华商学刊》

2015

117

马克思的“实事化”的道路

邓先珍

《华商学刊》

2016

118

论阿甘本生命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邓先珍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12

119

论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及其克服

江传月

《科学社会主义》

2013.04

120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探析

江传月

《求实》

2013.03

121

论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及其矫正

江传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1.01

122

论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分裂、冲突与整合

江传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123

论个体价值观形成的主体要素

江传月

《岭南学刊》

2015.02

124

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

江传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08

125

现当代西方性研究:价值论视角

江传月

《理论与现代化》

2013.09

126

论非商业性借腹代孕的伦理建构

江传月

《唐都学刊》

2015.05

127

论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江传月

《德育研究》第三辑

2015.06

128

About the Nature of Ecological Ethics   Debat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江传月

Intei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ment

2015.02

129

论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观

江传月

《深圳大学学报》

200901

130

论发展观

江传月

《改革与战略》1002-736X

200907

131

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

江传月

《理论月刊》

200904

132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江传月

《岭南学刊》

200905

133

平等:几个有关问题的研究

江传月

《前沿》

200808

134

世界和平:池田大作的价值追求

江传月

《东疆学刊》

200807

135

当代西方发展观研究述评

江传月

《社会科学论坛》

200905

1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之价值实践一体互动性探微

黄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8

137

池田大作生命伦理思想初探   

黄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7

138

发展的价值规范与实践可行性——德尼·古莱与阿玛蒂亚·森的发展伦理思想比较研究独立完成   

黄荟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6

139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概念解析

黄荟

《江汉论坛》

201001

140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性探析

黄荟

《广西大学学报》

200812

141

池田大作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

黄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05

142

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交互主体性基础

黄荟

《广西社会科学》

200912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该“中心” 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已形成结构较为合理、后劲较足的学术研究梯队。“中心”共有研究人员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6名, “中心”集中了本校从事伦理学相关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下设“经济伦理”、“生命伦理”、“公共伦理”三个研究方向。中心负责人谭德礼教授在应用伦理学特别是公共伦理学方面具有独特建树,出版相关专著多部,还有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如《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梁启超的合群观与公共伦理的培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正思想的探讨》、《荣辱对幸福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社会公正的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正思想的探讨》、《社会转型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探析》、《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伦理的养成机制》等。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奋根教授在高校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承担硕士研究生《“资本论”专题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教学,开设《社会问题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选修课程,撰写不少论文,撰写、参编著作、教材多部,在经济伦理方面成果尤其显著,如《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及其制度安排初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消灭剥削的价值目标》、《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劳动力的商品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江传月教授,伦理学博士,是第四批广东“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第二批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研课题;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博士后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广东思政教研课题和佛山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出版专、合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原中心骨干已故苏盾副教授任广东商学院思想理论教学部概论教研室主任,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经济与政治伦理和近代中国教学与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中心骨干朱晓副教授作为政治与教育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现在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在教学方面,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承担本科生的基础学科教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中心骨干黄瑜,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导论》、《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等课程教学工作,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现主持广州市社科项目《广州高校生死学与生命教育探视与现实研究》一项,教育部课题《他者的境遇——列维纳斯伦理学形而上学研究》一项。中心骨干黄荟,伦理学博士,思想理论教学部专任教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伦理学导论》、《经济伦理与案例分析》等课程,参加省厅级以上课题两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中心骨干贾未舟,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哲学智慧》等课程教学,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中心骨干高清林、邓先珍等博士,主要从事经济伦理及企业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论文。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注重该学科应用性、交叉性以及前沿性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共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求实》、《现代哲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伦理学相关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主编本专业教材多部。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多项,其中论文《论社会公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广东省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评为二等奖;论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大学校园》被教育部思政司评为“优秀论文征集评奖活动”三等奖;论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割裂的表现及克服》获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德育的一元主导和多样发展的辩证统一》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评为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论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割裂的表现及克服》被广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评为优秀研究成果论文二等奖。中心成员已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项目多个,目前在研和已结项的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知识和评价的分析(译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企业诚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他者的境域-列维纳斯伦理形而上学研究”; 广东省社科特别委托项目“‘五个如何’的子课题‘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在高校各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课中的分布研究”;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价值冲突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广州高校生死学与生命教育探视与现实研究”;等等。另外,本中心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级各类学术交流,几年来参加了多个伦理学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如“第七届全国应用伦理研究会”、“ 海峡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 全国伦理学研讨会”、“ 亚洲道德教育及池田大作思想研讨会”、“ 第六届中韩伦理学术研讨会”等,并发表学术论文。“中心”将致力于组织本校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力量,促进本校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推进学科建设,在原来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的基础上,再出一批在国内伦理学界有较高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我们中心配合学院研究生教学,已经送走了十届硕士毕业生,其毕业率100%,就业率100%。社会对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评价甚高,非常满意。比如2013届硕士毕业生张伟军同学,在企业的工作中,不但显露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出色的工作能力,而且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深得所在企业老总的赞赏,做出了出色的业绩。还有一些我们培养的硕士生考上了博士,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总之,不管是在机关、学校,还是在企业、公司,他们都是非常胜任工作的。

.开放与交流

最近几年,我们中心与所在学院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走出去,我们先后有多人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比如在2015年,主要有江传月、孙晓辉等人参加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术年会,邱若宏参加周恩来生平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谭德礼参加了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上海伦理学会,在20151212~13日召开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教育”国际会议,等等。2017年谭德礼参加中国伦理学大会,在近千名伦理学者参加的大会上,从所提交的700多篇学术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33篇优秀论文之一。

我们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雷声教授和宋希仁教授,中山大学的李辉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的谢迪斌教授等专家来中心讲学,成功举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00多名学者专家与会,我们还接待了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交流团的来校交流。等等。

.社会服务

广东财经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目前主要为基础理论研究,我们的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社会。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体现在理论宣讲中。尤其是十九大的召开,我们中心的刘苍劲教授、江传月教授、朱晓副教授等接受了多项各级宣讲任务,他们的宣讲深入浅出,在各级干部和教职工中反响强烈。

  

联系方式

联系人:谭德礼

联系电话:13763374440

联系邮箱:llxt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