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25浏览次数:802

6月23日在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金交会”)上,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和广州市金融工作局指导,广东财经大学、金交会办公室、南沙区金融工作局、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的“2018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隆重召开。本届国际论坛以“世界湾区全球对话”为主题,邀请联合国专家和研究世界湾区经济的顶尖学者,深入探讨世界湾区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建设,共同把握未来湾区经济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由南都金融研究所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指数”也成为会场热议的焦点,与会嘉宾都给予高度评价。

世界瞩目广东

集全球智慧撬动湾区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即将进入新阶段,各地早已千帆竞渡,风起云涌,一场5个多小时的思想盛宴在金交会的“2018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不断迸发出智慧碰撞的火花。

本届国际论坛不仅邀请了广东省原副省长、广东金融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云贤和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广东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梁建国、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邱亿通、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黄晓波等出席,还邀请了来自联合国、瑞士、澳大利亚的专家,研究世界湾区经济的顶尖学者,世界500强企业代表,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方向,畅想如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比肩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世界级湾区。

陈志英在论坛上致辞称,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地理上具备湾区的一切优势,而且在金融、科技、产业上融合了其他三个湾区的多种元素,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这都将在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成为对接全球经济的重要窗口和支点,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

“当前中国正在不断探索湾区经济发展新模式———以顶层设计统领全局,以超前引领促进城市定位,以双强驱动加快产业融合”,黄晓波在致辞中进一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因其丰富的创新因子、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金融科技及科技创新的湾区高地,湾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黄晓波坦言,希望此次论坛的召开,能进一步汇聚全球顶尖智慧、集聚要素资源,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步伐,推动湾区各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而此次论坛也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的对话平台,打开了湾区经济发展的全球交流合作的新思路。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充满了信心。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经济与贸易合作司、创新政策部部长Anders Jonsson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比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更具活力,有更好的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张宇燕也认为,大湾区建设将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

建言湾区建设:

建设金融平台极为重要

湾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比肩全球其他三大湾区的国际一流湾区,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最为关心的话题。当天的论坛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仅指出当前需要破解的难题,更直接给出答案。

“虽然从GDP、人口规模这些数据都证实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但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很多潜力有待挖掘”,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经济与贸易合作司、创新政策部部长Anders Jonsson在昨日的论坛上表示,比如行业的效率还需要提高,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之间的有效流动和有效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以及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这些都是湾区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国两制三货币”的多元制度和货币制度,所以在张宇燕看来,如何进一步加强湾区内各地的合作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司法、经济、货币等差异该如何解决,价值理念、治理、市场的差异到底怎么来处理等。

张宇燕认为,应该从物质、制度、货币与金融等方面多管齐下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其中在物质层面要坚持互联互通的物质基础,包括建设辐射区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开放的科技创新中心;制度层面则要促进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具体可以参考欧盟的发展,先建立特惠关税区,然后建立自贸区,从自贸区过渡到关税同盟再到共同市场然后到经济联盟。

如何解决湾区内不同货币之间的流通,以及金融制度差异带来的市场分割问题则是当前湾区经济协同发展的一大难点。

政商学研各界点赞

期待南都智库化转型

除了精彩的思想交锋,南都金融研究所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指数”(以下或简称“湾区金融指数”)也成为会场热议的焦点。昨日论坛上,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的南都金融研究所对“湾区金融指数”第一阶段成果进行了首次发布,400多份南方都市报《天天财富》“指数特刊”就成为论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都金融研究所是南方都市报财经新闻部进入全面智库化转型阶段的主要力量。经过3个月海内外深度调研,南都金融研究所参考国外机构的设计,并充分依据国情,搭建的一套包括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和90多个四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将湾区金融发展指数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指数、金融市场发展指数、金融机构发展指数、金融产业活跃度指数、金融创新发展指数和金融发展信心指数。

本次南都金融研究所率先发布的是子指数“湾区金融生态发展指数”和“湾区金融发展信心指数”。其中,湾区金融生态发展指数的单独亮相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湾区金融生态发展环境现状,而信心指数则是反映了湾区金融机构高管对湾区金融发展的判断和预期。

在论坛现场,陈志英对该指数发布表示赞许。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对南都记者表示,他希望该指数能够成为湾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产业、监管部门和研究机构产生联动作用的晴雨表。“眼下粤港澳大湾区腾飞在即,‘湾区金融指数’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南方都市报在这个时点上推出这样一份专业的指数很适时。”于海峰这样点评。

广州南沙开发区金融局副局长庄希勤亦对南都金融研究所的研究敏感度表示高度赞赏。他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在学界打得火热,在业界却鲜少有专人研究,但实际上业界的观点非常重要,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就是金融机构,信心便是其中的基础考量指标,而南都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湾区金融指数”恰好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走访调研了300位来自广、深、港、澳、珠五地的金融从业人员,采集他们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即期、预期信心评价。

作为机构代表,中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也向南都记者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落地的前夕,南都金融研究所推出这样一份指数对湾区的金融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此外,多位嘉宾对这份“湾区金融指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南都记者总结归纳政商学研各界多位专家观点发现,指数研究未来的重点难点在于如何准确把握政策动态,联动包括省市金融办、一行两会、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及时迅速掌握一手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大湾区金融发展状况。

同时,需要充分利用南都财经媒体在行业中多年深耕的优势,了解大湾区产业升级发展中企业的融资需求、投资人的产品需求等,对接好市场上各要素的流动,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发挥“湾区金融指数”对于行业发展的示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