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我校主办、我校广东区域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承办的“世界湾区、全球对话”2017年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在位于佛山南海的广东金融高新区举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教授吉尔斯·钱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艾丁大学经济学教授赛达特·艾巴尔、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国际商务系教授弗朗西斯科·西奥巴斯其,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华南理工大学中国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王仁曾,我校校长于海峰、副校长王廷惠、邹新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论坛,与世界500强企业人士和政府、金融机构、高等院校代表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献策。
论坛为期一天,包括四场主题报告、一场圆桌会议和两场平行分论坛。在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佛山市市长朱伟、我校校长于海峰、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先后致辞。
朱伟指出此次论坛对佛山“拥抱智造、融入湾区、当好先行者”有重大意义,表示佛山将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提升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力量。
于海峰介绍了我校建设发展概况,表达了成功举办论坛的信心和期望,表示广财大将积极扩大校、政、行、企深度合作,主动对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和广东的发展战略。
陈云贤认为,本次论坛对于充分学习借鉴全球湾区发展的先进经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主论坛高潮起伏,精彩纷呈。托马斯·萨金特从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两大对立经济学视角切入,坚持认为湾区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看不见的手”。吉尔斯·钱斯对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城市发展要在遵循个性的基础上走智慧城市的道路。裴长洪提出“粤港澳湾区应率先建成创新型经济区”,强调未来大城市核心区是以科技研发、数据信息、数字经济和公共品生产为主的新型互动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将来的主要生产模式和主要生产内容是科技研发、数字经济、公共产品经济。陈云贤阐述了自己多年来研究的核心成果——双强理论,认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才是成熟市场的重要核心,湾区经济发展要在市场基础上发挥政府引领的作用,并从实践角度指出如何建构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圆桌会议上,专家们围绕大湾区建设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主题开展对话。我校区域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楼认为,在制度与技术创新中,“有为政府”的“有为”应该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不管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政府的“创新”观念引领很重要。二是技术创新中政府要敢于为创新者降低创新风险,提供创新保障;三是制度创新中既要围绕创新设置制度环境,更要改变制度执行中的服务模式。
下午进行的“湾区产业·管理发展”分论坛由刘楼主持,议题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及城市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错位发展与对接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智造引领新模式”等。于海峰作题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演讲,认为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分工以及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亟待思考的课题。首先,应解决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应明晰产业分工,达到优势互补;再次,要充分发挥大湾区整体优势,粤港澳三地应加强在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加速融合发展。王廷惠作题为《大湾区建设的一体化路径选择》的演讲,认为应以一体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表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引领战略创新、大平台抢建新高地;布局战略产业、构建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创新金融、特色金融与金融改革;夯实发展基础,集聚湾区人才等是全面纵深一体化的关键。
“湾区金融·贸易发展”分论坛由我校中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梁碧波主持。论坛主要围绕“湾区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与创新”“全球化逆流下的湾区贸易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区的打造”等议题展开研讨。邹新月作题为《支撑粤港澳湾区经济发展的金融中心建设》的演讲,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建设应突出各自特色,建议深圳可参照旧金山做法,主打科技金融;广州最适合打造商贸中心和服务创新中心,可建立债券交易平台和贸易平台;在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中,前海、横琴都承担着金融机构创新重任,南沙应主要发展航运金融。
南方日报、新华网、广州日报、新快报、中国证券报、香港商报、佛山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